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一、分中心名称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二、依托单位
广东省中医院
三、医院形象照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门诊大厅西区)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四、分中心简介
本分中心依托广东省中医院建设。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医院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中医医院前列。2019年医院年门诊服务患者量达到722万人次,年收治病人15.8万人次,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医院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以及37位广东省名中医,11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医院拥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依托我院建设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通过论证;建立国家首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中医系统首家中医药特色生物资源中心,是国家首批“中医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评价中心、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治未病研究基地。建成了符合美国FDA标准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病房。医院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荷兰等世界多国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建有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
五、中医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工作基础和代表性成果
分中心以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和已故邓铁涛国医大师为学科顾问,围绕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三大主攻方向展开科学研究。是全国中医系统首家心脏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病重点学科、国家卫生部冠心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全国首批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获得“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2020年冠脉介入手术超2400台,较2019年增幅39.85%,冠脉手术数量、难度及风险控制均居华南地区前列。
分中心建设有国家级冠心病重点研究室、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省部共建国家湿证重点实验室,组建陈可冀院士专家工作站,团队有国医大师1名,广东省名中医1名,广东省杰青1名,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名。团队近5年累计课题立项44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15项,在研经费超1500万元;发表论文共279篇,累计影响因子约260。发布中医痰证诊断标准一部,制定《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获得中药新药专利2项,实用专利19项,出版专著12部。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
六、分中心负责人简介
1、分中心主任简介
分中心主任:李俊
李俊,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急诊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制定《脓毒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主编《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治疗学》、《中西医临床心理学指南》、《实用心血管病临床手册》等多部医学书籍及教材;2015年主持“脓毒症同病异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分中心副主任简介
分中心副主任:陈秋雄
陈秋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国家中医药局中医心病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执行会长、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医院)负责人。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先后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行业重大专项课题、“973”课题、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7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参编专著3部。
分中心副主任:张敏州
张敏州,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主持制定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主持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8项,担任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临床研究》主编,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和全国一级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15项,新药发明专利1项,主编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30篇。
七、网络成员单位
网络成员名单名称 | 医院级别 | 所在行政区 | 负责人 |
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 县区级 | 广东省韶关市辖县(乳源县) | 邱波 |
南沙区中医医院 | 县区级 | 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南沙区) | 张华林 |
广州城市副中心 | |||
萝岗区中医医院 | 县区级 | 广东省广州市原市辖区(萝岗区) | 严庆文 |
增城区中医医院 | 县区级,二甲 | 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增城区) | 杨武斌 |
从化区中医医院 | 县区级,二甲 | 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从化区) | 林强 |
黄埔区中医医院 | 县区级,二甲 | 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黄浦区) | 洪少东 |
南雄市中医院 | 县区级,二甲 | 广东省辖县级市(南雄市) | 何旗明 |
韶关市代管 | |||
四会市中医院 | 县区级,二甲 | 广东省县级市(四会市) | 黄传成 |
肇庆市代管 | |||
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 | 县区级,三甲 | 广东省佛山市行政辖区(顺德区) | 王大伟 |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 | |||
番禺区中医院 | 县区级,三甲 | 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番禺区) | 冯耀华 |
罗定市中医院 | 县区级,三甲 | 广东省辖县级市(罗定市) | 陈南官 |
云浮市代管 | |||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 县区级,三甲 | 广东省深圳市下辖区(宝安区) | 朱美玲 |
番禺区新造医院 | 县区级,一甲 | 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番禺区) | 彭家昌 |
黄埔造船厂职工医院 | 县区级 | 广东省广州市黄浦区 | 陈启颂 |
(黄埔区长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
梅州市中医医院 | 市级 | 广东省辖地级市(梅州市) | 王锦 |
(梅州市田家炳医院) | |||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 市级,三甲 | 广东省地级市(江门市) | 马少锋 |
阳江市中医院 | 市级,三甲 | 广东省辖地级市(阳江市) | 卢云甫 |
中山市中医院 | 市级,三甲 | 广东省地级市(中山市) | 李乐愚 |
清远市中医院 | 市级,三甲 | 广东省地级市(清远市) | 王贵清 |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 | 市级,三甲 | 广东省地级市(东莞市) | 王厚强 |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东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 |||
广东省工人医院 | 省市级 | 广东省广州市 | 林思扬 |
(广东省工人疗养院) |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省市级,三甲 | 广东省广州市 | 肖国宏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省市级,三甲 | 广东省广州市 | 曹杰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 |
八、与分中心建设、网络成员单位建设相关的学术活动
(一)广东分中心启动会
2020年8月5日,广东省中医院获首批认定为“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依托单位。2020年11月14日,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启动会在广东省中医院举行。会上,医教处王伟荣教授、科研处肖春生教授先后主持,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秘书薛梅教授受中心主任陈可冀院士委托,出席本次会议并介绍了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工作情况。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主任陈秋雄教授致辞,邀请在座的23家基层医疗单位成为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与广东分中心一起优势互补,共建广东省中医心血管病协同创新网络。
乳源县中医院副院长邓优胜作为中心网络成员单位代表表示,将和总中心、分中心一起,积极参与到整个三级网络平台建设中,落实中心、广东分中心的建设规划及方案要求,积极参与中心、广东分中心组织的临床研究工作及临床数据库、生物样本库、远程会诊等平台建设。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秘书贺柳、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科研秘书马世玉、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医院)秘书张瞳先后就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情况进行了系统汇报。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大数据研究团队研究员欧爱华教授,广东省中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临床研究方法学重点研究室主任温泽淮教授,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中心主任陈曲波教授对广东分中心未来发展给予了多学科领域的指导。
会后,各领导专家及来自23家基层医疗单位的代表合影留念。
(二)分中心负责人参加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分中心授牌仪式
2020年12月26日,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分中心授牌仪式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医药处处长徐鹏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查德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可冀等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共计10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李俊作为广东分中心主任接受中心授牌。
(三)分中心在中心领导下制定《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分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在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领导下成立《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制定项目组,项目组收集冠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领域国内外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总结目前该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脉血运重建术后相关的文献证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专家共识设计与制定依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
项目组组织遴选共识专家组,专家组由陈可冀院士、史大卓教授、陈秋雄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汇聚了全国顶尖中、西医心血管病和方法学专家,其中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70人,西医心血管病专家9人,方法学及循证医学专家8人,护理学专家1人。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及中西医专家讨论会等方式,在文献系统评价及证据分级基础上,汇集专家经验,制定中西医结合防治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的诊疗方案草案,通过学会等平台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根据多轮意见汇总,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的制定,最终形成了《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适用于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诊治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共识的使用人群为实施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诊治的医务工作者(包括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师等)。共识的目标人群为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
(四)分中心在中心主任陈可冀院士的指导下开展全国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
针对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发生的关键环节,为了研究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收集循证医学证据,以中心主任陈可冀院士为学术顾问,分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陈秋雄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团队为方案制定牵头单位及临床研究开展的总中心,启动了中药制剂宽胸气雾剂对冠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患者的干预研究,开展全国大样本、多中心的冠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临床研究。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以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SF-12生活质量量表、胸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症状分级量化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作为疗效指标,研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进行病例信息采集,收集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结局指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并定期进行更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中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研究名称 | 进展情况 | |
宽胸气雾剂治疗冠脉介入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 伦理审核 | 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核(伦理批件号:BF2019-060-01); 通过阜外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核(伦理批件号:NO. 2019-1237); |
临床研究注册 | 通过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临床研究注册(注册号:ChiMCTR1900025294); | |
受试者纳入数(截止2021年7月) | 460例。 |
同时,分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开展基于“氧化应激-线粒体稳态失衡”探讨宽胸气雾剂活性成分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形成“文献-临床-基础研究”三位一体多层面搭建专业化的研究平台,形成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国际认可的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疾病领域中西结合科研成果,为制定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领域诊疗方案,以及不断更新专家共识和建立疗效评价标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分中心与网络成员单位协作开展“救心行动”
为了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体现人文关怀、慈善博爱,共同创建和谐广东,为广东省的贫困家庭心脏病患者做实事办好事;同时践行落实中西医协作救助心血管病患者地指导思想,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大爱救心”项目定点医院,在广东省民政厅、慈善总会的指导下,分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与网络成员单位一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贫困家庭18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救治行动,开展救助模式为“慈善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当地医保报销一点,家庭自付一点”相结合。?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把“救心行动”工作做扎实,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帮助。
2020-2021年“救心行动”开展情况如下表:
时间 | 筛查人数 | 需手术患者数 | 救治人数 | 救治患者地区 | 合作基金会 |
2020年度 | 1300人 | 200人 | 110人 | 广西阳朔县、揭阳市、广州市、云浮市、梅州市、肇庆市、阳江市、潮州市、清远市、韶关市等 | 广东省红十字会、陈绍常慈善基金会、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广东省慈善总会、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众筹救心万里骑等。 |
2021年截至目前 | 404人 | 122人 | 60人 | 梅州,阳江,肇庆,湛江,汕尾等 |
(六)分中心开展介入诊疗培训班,为网络成员单位输送介入人才
分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作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牌建立的中、西医专家联合指导的“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与网络成员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为网络成员单位培养中、西医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人才。
(中华中医药学会授牌“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
时间 | 学员人数 | 课程学时 | 学员 学习成效 | 西医 指导专家 | 学员 来源单位 |
2020年度 | 9名 | 开展理论培训课程13次,共26个学时,实操培训8次,共16学时。 | 学员们被分配至不同分院再次进行轮训,学习器械操作规范及介入实操实践,学员还参与急诊绿色通道排班。 | 日本专家松尾浩志教授、荷兰Elvin Kedhi教授、香港谭礎璋教授、阜外医院姚焰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广镰教授、宁波市第一医院储慧民教授、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曲靖市中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阳江市中医医院、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罗定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东莞市寮步医院、重庆市中医院、陕西省中医院、贺州市中医医院、电白区人民医院、阳江市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 |
2021年截至目前 | 12名 | 计划开展理论培训课程13次,共26个学时,实操培训8次,共16学时。目前已经开展理论培训5次。 | 所有培训学员均参与轮训科室的绿色通道排班。后续根据基地安排,继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
培训基地开班以来,根据教学大纲和国家卫计委印发的教材开展一系列教学培训,并且持续12月的临床操作实践,学习内容上,造影方面,掌握冠状动脉造影的桡动脉、股动脉入路穿刺评估和操作;掌握不同冠脉造影导管的选择和操作;掌握冠脉造影结果的判读和介入指征;掌握冠脉内检查技术,包括IVUS、FFR等;股动脉拔管按压止血处理;股动脉术口器械缝合术;桡/股动脉血肿、股动脉拔管诱发的迷走反射等相关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PCI方面,掌握不同指引导管的操作技术;掌握指引导管的选择;掌握指引导丝的选择与常规塑形;掌握病变介入的策略选择原则;掌握IABP植入技术;掌握普通病变的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等;急性冠脉夹层、冠脉穿孔、急性心包填塞、股动脉大血肿等相关急危重症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在课程结束之际进行理论及实操的考核,考核通过才给予结业。
(课程培训:各种导管的性能与操控)
(模拟实操:冠状动脉内膜旋磨术体外模拟)
(七)分中心与网络成员单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医师进修等人才培养模式
分中心(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在“岭南中西医心血管医疗联盟”内开展学术讲座、培训班约24次/年。在阳江市中医院、云浮市中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建立学科“名医工作室”,开展“师带徒”工作,培养学术经验继承7人;协助对方制订专科专病发展规划、培训专科人才、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及新技术和新项目;示范教学查房、教学评估;为协作医院需重点发展的科室提供科研项目申报方面的指导;协助协作医院专科共同申办高层次学术交流会议;接受进修生、免费接受人员参加学习班、科研协作、联合举办省级继续教育中西结合心血管培训班等。并派出心血管科骨干李晓庆副主任医师到贺州市中医院挂职副院长,王磊主任医师到增城区中医院挂职副院长,协助开展冠心病PCI术,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及临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