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分中心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2-03-24
浏览次数:

  一、分中心名称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分中心


  二、依托单位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医院形象照

微信图片_20240428103007(1)(1).png

  四、分中心简介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甘肃中医药大学唯一的直属医院,创建于1991年,是兰州市东城区唯一一所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2010年、2012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医院有兰州本部、北院(皋兰县中医院)、西院(位于西固区)、南院区(在建)、嘉峪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酒泉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专家门诊)等。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岐黄中医药中心,巴西圣保罗设立中国—巴西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医院建成9个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岐黄学者工作室、1个长江学者工作室。现有国家重点专科(针灸、心血管)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针灸与心血管)4个,省级重点专科(儿科、针灸、骨伤、精神心理、肾病、制剂、消化、护理、肛肠、老年病、妇产、风湿骨病、北院护理、针灸护理、肿瘤)15个。

  医院承担甘肃大学博士、硕士、本科三个层次的人才临床培养任务。有联合博士培养点2个,硕士生培养基地12个,临床研究室4个,临床教研室7个。医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每年承担近200人的医师规培任务。

  医院设有甘肃省中药炮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传承基地与甘肃省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55种特色院内制剂为临床中医药特色的发挥提供了保障,30种调拨全省使用。

  医院先后获批牵头建设甘肃省针灸专科联盟、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联盟,为持续推进我省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实现省市县医疗服务同质化,提高基层医院诊疗能力贡献力量。

  五、中医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工作基础和代表性成果

  临床研究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中薄弱的环节,临床研究能力相对不足、协同不够的短板较为突出,所以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加大中医心血管病研究领域建设力度:准确定位,分析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主导、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联合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突出中医心血管病的学科特色,牵头承担起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医防治先进技术、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支援基层医疗的重要责任。

  目前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承担了国家及省级多项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1873132,基于气血理论和TGF-β1/Smad3/ROS/miRNA-200a信号通路探讨放射性心肌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当归补血汤的防治效应,2019

  -01至2022-12,56万元,在研。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81760798,基于OPN/AP-1/miRNA-21信号通路探讨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当归红芪超滤物的干预效应, 2018-01至2021-12,36万元,在研。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本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心血管2019-11至2021-12,195万元,在研。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循证能力提升-心力衰竭,2019-11至2021-12,56万元,在研。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能力建设—难治性高血压, 2018-07至2021-12,200万,在研。

  [6] 国家科学技术部,慢性失眠中医诊疗新方案及机制研究,2018-07至2021/12,53万,在研。

  六、分中心负责人简介

  1、分中心主任简介

甘肃分中心主任李应东.jpg

  李应东(1962.04),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甘肃省政协委员,先后被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甘肃省优秀层次领军人才、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近三年主要学术成就如下: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发表CSCD论文1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主持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厅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各类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已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专利发明人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1项。兼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学术流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中联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基层卫生》主编,《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副主编、《西部中医药》编委、《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中国高原医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编委、《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编委等职。

  2、分中心副主任简介

甘肃分中心副主任赵信科.jpg

  赵信科 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硕导,教授 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院阜外医院博士后,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脑心同治专委会委员兼秘书、心血管专委会委员,获心脏病介入准入资质。师从国家领军人才、岐黄学者李应东教授和“国之名医”张健教授。擅长重症心力衰竭的救治、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治疗、全面管理和康复。并先后主持及参与课题研究10项,已结课题2项,在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5篇、CSSC10篇;获奖4项;参编专著3部。

  七、网络成员单位

网络成员单位名称医院级别所在行政区负责人
天水市中医院三级甲等甘肃省天水市王志刚
庆阳市中医院三级甲等甘肃省庆阳市何茹
定西市中医院三级乙等甘肃省定西市肖  珉
酒泉市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甘肃省酒泉市李战虎
张掖市中医院二级甲等甘肃省张掖市白文祖
陇西县中医院二级甲等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李政
秦安县中医医院二级甲等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冯骥骋
临洮县中医院二级甲等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夏清德
兰州市中医医院二级甲等甘肃省兰州市马光耀
渭源县中医医院二级甲等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孙智军
永登县中医医院二级甲等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缪轶文

  八、与分中心建设、网络成员单位建设相关的学术活动

  (一)分中心召开启动会

  2020年12月26日,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分中心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批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

  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经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共同认定的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面向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以全国协同网络单位为支撑,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入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共三十家单位获批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甘肃省唯一获批单位。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1994年建科,在岐黄学者李应东教授的带领下,现已成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为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心设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区,高血压睡眠障碍病区,心脏介入、外周介入病区,重症监护病房4个病区。中心设有心电检测室、心功能检测室、睡眠呼吸监测室、心血管实验室和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心开放病床127张,中央心电、血压、呼吸监测及中央心电遥测全覆盖,实现了全病区、全方位、全天候监护系统。全年收治住院病人近2000人次,危重患者诊治率达30%以上,诊断治疗符合率达99%,有效率达95%以上,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主要优势病种是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心神经症、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血脂异常,同时对动脉硬化、心肌炎、心肌病、低血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及心脏外科手术后诸症、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心脏瓣膜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甲状腺性心脏病、继发性高血压、心源性晕厥、睡眠障碍等也有深入研究及规范治疗。


  (二)分中心召开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联盟建设推进会

  2021年4月21日下午,心血管中心召开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联盟建设推进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李应东,我院副院长刘俊宏,重点专科/学科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心血管中心各病区负责人、护士长,全体医生参加会议。

  会议对专科联盟的建设标准进行了逐条解读,对建设方案、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进行了讨论,对2021年的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会议对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取得的工作成绩,重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制订改进方案和措施。

  刘俊宏副院长指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联盟要覆盖所有地县的中医院,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服务基层、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促进专科联盟各项工作务实有效。他强调,胸痛中心建设是今年医院的重点工作,必须迎难而上、勇于攻坚,确保如期通过认证。

  李应东书记强调,附属医院及心血管中心要高度重视专科联盟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力求实效,顺利完成专科联盟建设的各项任务,同时结合胸痛中心建设,加强中心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心血管中心的诊疗能力和学科影响力。


  (三)分中心召开工作推进会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进度,3月10日下午,我院召开中心建设推进会。院领导、相关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赵小鹏副主任医师分别对照建设标准汇报了中心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及不足。刘建军副院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建言献策,就加强科室联动、促进中心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分中心与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协议”签约仪式

  2021年5月7日下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勋堂,院长张志明,副院长刘俊宏,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以及心血管中心各病区负责人、护士长参加仪式。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彦龙,院长高振华,副院长罗继云、赵信科,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及中医科、心血管科相关医护人员参加。仪式由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彦龙主持。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张志明与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高振华签订协议书。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高振华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来提升医院中医药的整体服务能力以及科、教、研能力,同时也希望今后双方医院能不断深化合作,探索新的、更深入的合作方式,畅通合作渠道,挖掘合作潜能,为白银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勋堂指出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坚持院间合作、科室融合、上输下转、共赢发展的思路,强化临床教学科研,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加强中医人才培养,为中医药资源扩容贡献力量。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张志明希望今后在两家医院的紧密合作下,不断提升双方的各项服务能力,最终让政府满意,也让老百姓满意。


  (五)分中心参与临洮县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

  2021年3月13日上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临洮县人民政府共建临洮县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签约仪式在临洮县中医院举行。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领导及心血管人员,临洮县委、县政府领导,县卫健局领导、各医疗机构负责人、县中医院领导及专家、乡镇卫生院代表共同参加活动。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致欢迎辞,他代表临洮县委、县政府对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多年来对临洮县中医事业的大力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共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对提升临洮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帮助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疾病再转诊”的诊疗目标,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共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开启了共融发展的新篇章,他希望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积极主动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多方位的融合共建,共同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张志明与县政府副县长杜玲签署合作协议,并与县委书记石琳揭牌,建设覆盖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辐射周边县区的中医药临床能力强、中医药优势特色明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初步形成以临洮县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核心的紧密型医联体,使全县中医药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六)分中心对网络成员单位进行心脏急救培训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对网络成员单位进行了“心脏急救”知识讲座,从心脏骤停的概念、原因、心肺复苏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演示,同时对心肺复苏进行细致的分享和讲解,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现场医护人员和患友们都报以掌声回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宣讲结束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纪召娟医生现场进行了心肺复苏实操环节。在实操过程中,纪召娟医生为在场的患者进行操作指导,根据个人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建议。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网络成员单位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加强合作力度。我院医者不忘从医初心,牢记健康使命,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努力保障好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

图片 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