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春季心脏康复——运动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浏览次数:


1.jpg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词《蝶恋花·春景》抒写了春季的清新婉丽。寒冬已过,春意渐盛,天气变暖,景色宜人,适合开展户外运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春季宜适量运动让形体沐浴于春光之中,适应自然界之勃勃生气,以舒缓形体、流通气血,动员机体潜藏之能量,补充严冬所耗损的阳气和精血,增强免疫力和抵御外邪能力。

1因时制宜:春季篇

《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中《灵枢·本神》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按照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脏腑阴阳属性及气机升降与四时之气的阴阳消长相互通应。五脏中与春季对应的为肝,那么在春天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四时之气,健康运动呢?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告诉我们五脏之中的肝对应春季阳气生发之性。要借春季肝气旺盛时,舒展筋脉以利四肢百骸。推荐大家多进行春游踏青、湖边散步、打太极拳等舒缓运动。

2动静结合的重要性

心梗后或PCI术后病人病人面临运动耐力下降问题,无法重返社会工作,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有氧能力被美国心脏协会认定为"第五临床生命体征",在运动康复指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已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ⅠA级推荐,大量研究证实,规范适量的运动康复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量,提升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续绵延,疾病导致不同程度的肺泡炎、肺纤维化或肌肉无力等后遗症。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建议通过心肺能力测试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有氧能力的评估,进行运动康复指导。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的核心组成,不仅是对心血管疾病,对其他系统疾病患者的作用愈发重要。

2.jpg

3.jpg

“动以养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适度的劳作和锻炼,可以预防疾病发生。陈可冀院士重视增强形体功能和维护心神的统一结合,达到“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坚持动静结合理论指导,可以针对康复个体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和强度的中医运动疗法,有利于提高参与康复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中医传统运动可操作性简便易行,无需考虑器械装备等因素。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动静结合的传统运动康复,显著改善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量状态,有效减缓控制了疾病的进展。

3运动处方制定

4.jpg

运动康复首先需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再采用运动负荷试验方法(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和心肺运动负荷试验)观察患者在运动负荷状态下是否有发生心肌缺血、心率失常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进行低危、中危、高危不同运动危险分层。运动前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肌力肌耐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柔韧性评定(坐椅前伸试验、抓背试验)、平衡功能评定(平衡功能测试仪),根据心肺耐力相关指标,结合患者体质、个人喜好等制定运动处方,具体包括运动时间、强度、类型和频率。运动前做好全面康复评估和准备热身动作,循序渐进,控制运动强度,出现任何不适立即做出对应处理。心脏康复评估与治疗流程图如下:

4不同体质患者运动类型选择

5.jpg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具有调节精神情志的功能。春季阳气初升,宜顺应春季升发之气,令精神也舒展放松。中医学认为肝是“刚脏”,又被称为“将军之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春季应注意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以防暴怒伤肝。肝气旺于春,于春令主事,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强调春季应做到情志舒畅、心胸开阔、意志升发,切勿情绪抑郁。提示我们春季可通过踏青、赏花、登山、游玩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大自然相适应,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2020 ESC 运动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锻炼指南》,针对不同疾病人群,推荐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不同:

高血压病:高血压患者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类型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如果需要参与高强度运动,需要评估心血管情况,以确定是否有运动诱发的症状、对运动的过度血压反应及是否存在靶器官损伤。

血脂异常患者:推荐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周3.5-7小时,或每天30-60分钟,体力活动可使血清甘油三脂水平降低高达 50%,对于患高甘油三脂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者,建议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每天>30分钟的快步行走,结合15分钟的力量训练。老年人或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患者,也可通过柔韧性和平衡运动来补充。对于肥胖或中心性肥胖患者,建议每周进行3次力量训练,配合中等或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 30 min,建议7天/ 周),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冠心病患者:对于无症状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如果功能成像或常规运动负荷试验未诱导出心肌缺血,可根据个体情况参与所有类型的运动,包括竞技运动。

心力衰竭和瓣膜病患者:最初可考虑低强度至中等强度的娱乐体育活动与结构化锻炼计划。如果监测没有发现任何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或其他异常,则允许进行所有类型的娱乐性体育活动。不推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以及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进行高强度力量和耐力运动。

心肌病和心肌炎患者:对于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如果有心脏症状、心脏骤停史,或不明原因晕厥,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30 mm Hg,运动引起血压反应异 常或心律失常的人群,不推荐进行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竞技和娱乐运动。不推荐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参加高强度的娱乐锻炼或任何竞技运动。

心房颤动患者:推荐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以预防心房颤动。需要提前进行评估,对于复发性症状性心房颤动,而不想接受药物治疗的运动锻炼者,推荐进行心房颤动消融治疗。不推荐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有直接身体接触或容易受伤的运动。

5春季运动康复注意事项

“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运动较少,血液循环量减少,春季气温回升,末梢血液循环旺盛,大脑供血相对不足,导致春困。提示我们早春运动也不宜太剧烈,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功法比较适合。这些缓慢柔和的运动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另外,春季运动配合深吸、深呼,有利于吐故纳新、疏通经络关节、畅通气血、振奋精神。俗话说 “春捂秋冻”“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春天气候温差大、冷热交替较频繁,要注意防风御寒、保护阳气,以“捂”为主。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身体的肌肉、关节活动开以后再做剧烈运动。另外,春季穿衣适度宽松,身体舒展,利于阳气的生发。

运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不适反应,并教会患者识别危险信号。当患者出现如下症状时(胸痛,头晕目眩,过度劳累,气短,出汗过多,恶心呕吐,脉搏不规律),应马上停止运动,如果停止运动后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应进一步观察和处理。如果患者感觉关节和肌肉疼痛,也应停止运动观察,可能存在骨骼或肌肉损伤。不稳定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严重高血压不适合进行活动。运动前做好全面的康复评估和准备热身动作,循序渐进进行,控制运动强度,出现任何不适立即做出对应处理。

6学科联合-心三科联合康复医学科评估制定康复处方

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气功推拿科将传统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紧密结合,开展临床各科的康复治疗。康复科多年来开展软组织疼痛专病门诊、对常见的颈肩腰腿疼痛性疾病,治疗手段多样、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在医院领导、心血管中心领导的支持下,与心血管三科共同合作,致力于心脏疾病的康复。科室理疗康复设备齐全,开展项目多样化,针对心脏患者的康复需要,建议了一套完整的康复评估体系,如无创心输出量测定系统、运动心脏康复监测系统、等速肌力测定系统、无轨迹等张训练系统、平衡检测系统等。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我科针对性的在动态心电监护下进行有氧运动、抗阻肌力训练、柔韧性训练、运行协调性训练以及中医传统功法训练。